凤凰评论:公开、及时是重建信任关键
汉网 www.cnhan.com 2013-04-21 稿件来源:凤凰网 评论:()
“如果付出如此巨大代价获得的经验教训还未能被足够汲取,是生者对过去灾难中的逝者最大的辜负。没有人愿意灾难降临,但对待无法避免的灾难,国人应当在危机与无常面前重新丈量道德的重量,承受灾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塑造可能带来的冲击。”
2012年7月22日凌晨4时58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它的第一则微博:“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
2013年4月20日早晨8时09分,人民日报发出了它的第8678条微博,开始滚动式播报发生于当天上午8时02分的四川芦山7.0级地震。在地震发生不到10个小时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翻了整整十页,实时动态发布简洁的新闻信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国家总理李克强的动态报道,从几点几分上飞机到在飞机上召开的紧急会议内容,以及后续的系列指挥部署,只言片语,实时跟进。
这更新了万众等看当天晚上19时新闻联播权威报道国家领导人动态的宣传策略,改变了过去一切等看官方传统媒体通稿的政治新闻报道模式,适应了社交媒体时代点对点传播技术革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变革正在改变着社会治理的观念和格局,这对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的信息流通影响尤甚。
大而全、把灾难报成庆功会的套路在新传播模式之下已经显得不相适应,甚至连新闻写作的成文观念也在被碎片传播挑战着。诞生于2012年的党媒官方微博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突发灾难中信息流通的新趋势:公开透明,及时简明。
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短消息报道,人们很快就可以看到总理李克强的救灾指挥方针,诸如这样一则极短消息,全文如下:
“【李克强在飞机上紧急召开会议部署救援工作:关于信息公开】‘灾情、救灾和伤亡的情况都要及时公开。这样也能安抚灾民情绪,他们知道自己受灾的情况被及时传播出去,就相信很快能得到救助。’”
大而全、把灾难报成庆功会的套路在新传播模式之下已经显得不相适应,甚至连新闻写作的成文观念也在被碎片传播挑战着。诞生于2012年的党媒官方微博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突发灾难中信息流通的新趋势:公开透明,及时简明。
这一趋势甚至倒逼了传统媒体的改变。地震发生后,央视主播连线雅安市委书记,在市委书记历数各级领导关注,介绍灾情时,央视主播长啸打断他称:“这个我们可能比你知道还要了解,说说现在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如何贯彻落实吧。”这是值得关注的一幕,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各方要求都大大提高了,人们不再有耐心听官话套话了。
相较于2008年汶川地震,那时新浪微博还没有诞生,那时媒体正在艰难应对这场历史罕见的大灾难,一切都在试错中前行。而到了今天,凭借社交媒体的技术催生,救灾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应当说得到了推进,正如2012年北京暴雨灾难在各方努力下,公布遇难者名单开始成为惯例。过去这些血与泪换取的经验积累正在被运用和被发展。
当然,我们会说,宁可没有这些经验积累也不希望灾难的发生,但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付出如此巨大代价获得的经验教训还未能被足够汲取,是生者对过去灾难中的逝者最大的辜负。没有人愿意灾难降临,但对待无法避免的灾难,国人应当在危机与无常面前重新丈量道德的重量,承受灾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塑造可能带来的冲击。
早在波士顿爆炸案发生时,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变化,“9·11事件”时不得体的幸灾乐祸不见了,国人开始为人类共同的灾难而哀痛:无论天灾还是人祸,无论波士顿还是芦山,对于苦难共同的体恤正在成为一种情感上的天然正义,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官方媒体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公信力,为此不惜向社交媒体妥协,我们也看到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和进步;但另一方面,危机当中的信任建构是非常微妙的社会心理反应,有些组织和机构一旦被信任抛弃,几乎覆水难收,无论他们自己再如何承诺和表现,公众已经选择“用脚投票”。这就是信任的一种成本选择,选择信任是高风险的,而对有些人来说,选择不信任却是无成本的。
这样的案例值得引以为戒。对于任何机构或组织甚至个人来说,在一轮又一轮的公共危机当中的表现将会成为他们在公共领域赢得多少信任和肯定的指标,而获取信任最简单的办法莫不过让自己为公众的社会服务变得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彭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