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经典汉话
胡全志
由笔者发起、武汉晨报和汉网联合主办的“百句经典汉话”征集评选活动,在相关方言专家以及广大读者和网友的热心支持和关注下,终于有了结果:“百句经典汉话”正式出炉。
这些“汉话”,多是武汉人耳熟能详、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极具生活化、通俗化、风趣化。
今天(29日),晨报刊登出这100个方言词语的写法与简单解释,这仅仅只是作了其最基本含义的通俗化解释,事实上,这些汉话的内在含义非常丰富,在实际语境运用中显得更加生动灵活,且体现武汉人大气、豪爽的性格与淡定、幽默情怀。
“不服周”一词,原出古典:古时武汉隶属楚国,自商朝时就是南方大国,向来不把他国放在眼中。周昭王时,楚国基本并吞南方,频频用兵于南方周的属国,周王召天下军队大战于楚,最终败于汉水,楚国已经开始“不服周”了。后周朝东迁,楚国将战火烧到郑国及其属国边境,并自称为王,公然不服周。战国之后,楚屈败于秦,仍放言“亡秦必楚”,之后,楚怀王令诸侯抗秦,楚霸王中原逐鹿,皆是不服输。“服周”,表示服从或佩服,“不服周”,表示不买帐。
“秺把子”,本是一种用秸杆、稻草或细竹条捆扎起来用于洗涮碗、桶等的日常生活清洁工具,被形容为到处乱说话、乱插手等“越位”行为。因很多人不知道“秺把子”的写法和原意,故常被写成“岔巴子”,且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写法了。
“板(扳)沙”,原意是鸟类或家禽在沙子里进行“沙浴”的折腾动作,因其利用太阳晒羽毛、利用沙子清除身上的寄生虫。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中有“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之语,曝沙,就是一边晒翅膀,一边“板(抖动)”翅膀。比喻为不安份、乱动弹、拼命挣扎等行为。很多人以为是“板痧”,显然有误,发痧、发神经、发妖风、发嗲等与“板命”、“板人”、“板筋”等并非一个系列。
“灶马子”,本意是灶神,在武汉不仅指蟑螂,因常出现在厨房,于是被武汉人借喻为常在家里主厨的人,多泛指家庭主妇。这正是众多武汉话幽默风趣的具体体现。这里的“马”字读“妈”音,但不写作“妈”。
“就味”,是重承诺,够朋友、够义气、给面子的意思,不仅仅指迁就他人的想法。这个词和“讲味口”一样,具有典型的“汉味”。
“信邪”,表示佩服,认可。而“信了你的邪”,含义发生逆转,大意是:无法相信、没料想到对方会做出如此事情来。意含讥讽。这是近二十年内的流行语,表明新一代“汉话”还在不断繁殖。
“下数”的“下”,在武汉读作“hà”,指功夫、水平、能力、分寸等,因读音近“哈”,常被人们用“哈”字代替,这是弄巧成拙的表现。“等一下”、“拿一下”,写成“下”读作“hà”即可。又如武汉话中的“去”,应写作“去”,如写作“克”字就极不规范。
“半铫子”,有人解作“半吊子”,并不准确,其意与“二百五”相同。不仅形容性情乖僻,也形容人的行为类似智障、大脑不健全、不得体等。
“贱三爷”,形容人生得贱,找罪受。但是,“贱三爷”这个民间传奇人物,又是过于热情、积极、执着;爱打抱不平;爱管闲事,乐于助人的草根平民的形象代言人。在汉阳口碑传说中颇有美誉。
“闪杆”,指不守信用与约定,承诺不兑现,中途变了卦。跟武汉话中的“打撮牌”、“放鸽子”等词义相近。
“洗了睡”,出现于企业人员“下岗”时期的新词,词义丰富,“解甲归田”的“汉话”版。多借喻为接近退休的年纪,事业上难有升迁或获得新成就的希望,即将下岗,回家休息。
“得螺屁股”中的“得螺”,为借音字,意即陀螺,形容人坐立不安,常常东跑西颠,心不在焉;与此相反的是“糍粑屁股”,坐在那里就像“抱蛋”一样,不挪窝。
“收浆”,指将浆过的衣服、被单等晾干后收回来进行整理,借喻为教训小孩子,纠正其不良行为。不应写作“收缰”。
“萧家的婆婆”、“贱三爷”、“四官殿”等词语,均有来历与典故,这里恕不详解。总之,武汉话语中多含风趣、调侃成分,反映出人们对待生活的从容、淡定态度,也是机灵慧巧的情感流露。
详情请看:http://bbs.cnhan.com/thread-16442815-1-1.html